美食推荐
筷子一扎下去,红油便慢慢冒了出来的咸鸭蛋,自古便让文人墨客念念不忘。但当我们深入高邮,才发现这座水乡小城是低调惯了。这里远不止咸鸭蛋,还有更多美食、风景、人文。
筷子一扎下去,红油便慢慢冒了出来的咸鸭蛋,自古便让文人墨客念念不忘。但当我们深入高邮,才发现这座水乡小城是低调惯了。这里远不止咸鸭蛋,还有更多美食、风景、人文。
7000多年文明史,2000多年建成史,让这里文化底蕴深厚。水乡生活节奏慢,不争不抢,自带一股雅致闲适的风骨。
江苏第三大淡水湖环绕水乡,一年四季因湖而变化而美丽。这里苇海飘绿,碧波万顷,水巷交错,就像一幅山水画。也难怪这里是“世界文化遗产城市”。
游客不多的水乡,藏着一竿子美食,好吃到让点评网站失灵。小城随意晃几圈,就能遇到好吃的老店。只是大多开了多年,网站上却找不到地址的,全靠本地人口口相传。
有接地气的早茶,“一烫抵三鲜”,温度足以抵御严寒。还有熏烧,卤鸡鸭鱼肉羊鹅,有名的普包肉。吃饱了还要留着肚子吃晚茶,笋肉小馄饨、梅花糕、香酥鸡、一顿吃下来,连晚餐都省了。
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高邮带来丰富的水资源和便捷发达的水上交通,大闸蟹、鳊鱼、白鱼、青虾、白虾... ...一年四季都能吃。
与朋友见面,第一件事就是问,你吃过没。你吃过没,这句话还可以瞬间拉近与高邮人的距离。吃饭聊天在热气腾腾里,一天便结束了。
阳春面很简单,无外乎面和汤美食推荐,但做好了却很难。而高邮,却愣是将它做成了小吃界的头牌。别的地方真吃不到高邮那味。
古老的灶台大铁锅里飘满了放好秘制酱料的搪瓷盆子,叮当碰撞,碗里的猪油酱油也因此被激发出了鲜香。
面熟后往大青碗里一放,撒一点葱花胡椒粉,吃之前筷子还要去大锅里烫一下,这才算完成了阳春面的仪式!
吃起来也不太相同。加碱的面吃起来更有韧劲,入口能品到厚重的酱油汤,香浓的猪油味,入喉还有胡椒鲜辣的刺激感。
这里包子是老面发酵,虽然外皮卖相一般,吃起来却格外的有韧劲。仔细品味,浓郁的麦香中,还带着一丝自然发酵的酸,蓬松又柔软。
吸满了汤汁的包子,越嚼越香。平日里包子种类很多,三丁包、蟹黄包、五丁包等等,让你看的眼花缭乱。
汪曾祺曾说,“干丝不是下饭的,是佐茶的”。确实吃干丝需要配茶,喝上一口吃上一口,便能唤醒高邮人清晨的睡眼惺忪。
汪曾祺笔下的“王二”靠摆熏烧摊子发了财,而如今这家店早已经不做熏烧,却坚持做蒲包肉,足以可见蒲包肉在高邮人心中的地位。
吃蒲包肉就像是开了盲盒一般,肥瘦不同,淀粉多少不同,吃起来口味也会有略微的差异。像是午餐肉,又带着蒲草淡淡的清香。
高邮人将蒲包利用到了极致,其中界首茶干,这一道传统小吃还被列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要用数十道工序,十几种香料菜能做成质地结实的豆干。
鹅是高邮熏烧的重头戏。卤好的鹅子剁成差不多大的几块,鹅肉色泽微黄,浇上两勺老卤,入口细嚼,肉质烂而不碎,香而不腻,回味无穷。
另外,鹅翅,爪子,鹅肝、肠、肫是和鹅子分开卖的叫做鹅下,也叫鹅杂,这鹅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种滋味,配上点小酒,美滋滋。
皮肉相连,有肥有瘦的猪头肉是绝佳的下酒菜。平常小酌,满嘴香喷喷的猪头肉,日子过得美好而又悠扬。
可别说猪头肉俗气,细腻的南方菜,一颗猪头却充满了江南的江湖气,粗放豪火,仿佛日子也过得喜气洋洋,热火朝天。
高邮湖的五分之三都在高邮,因此这座山灵水秀的水乡,受尽了天泽,靠湖吃水,这里一年四季都鲜味满满。
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,推入虾子酱油汤中,滚几开,勾薄芡,盛大碗中,浇一勺熟猪油,这便是“汪豆腐”。
冬日吃上一大碗汪豆腐,热腾腾的,一定要小心,滚开的豆腐,上面又是滚开的热油,吃急了会烫坏舌头。
调料必须是特定肥瘦比例的肉馅,以精盐葱姜蛋清作强筋剂充分搅拌,从而达到弹性十足、鲜嫩柔顺、油光透亮之境界。
看着就是一种麦香朴实的小面点,但在高邮它可是“网红”晚茶,没有提前预定的话当天可能就吃不到咯。